5月,广东省率先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包”,提出涵盖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电竞、网络视听六大领域的87条政策措施,全力激活文化产业潜力2025年8月正式印发了《深圳市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十六条”政策)这是深圳基于自身科技创新基因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土壤,系统性推进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旨在以的扶持和精准有力的政策,围绕核心技术突破、重点产业壮大、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发力,推动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之都。作为从业者
数字创意产业,一个将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早在2016年就被写入“十三五”规划,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并列,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涵盖游戏、动漫、影视、广告、设计、数字艺术等众多细分行业,被视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深圳作为中国的创新之都,在数字创意领域早已走在前列。近年来深圳持续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全市共有3754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占广东省的51.5%、全国的9.1%,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以多媒体游戏动漫、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16个文化新业态行业小类表现亮眼,合计营收5863.99亿元,同比增长12.2%。游戏产业更是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数字信息服务、动漫、网络视听、数字文化装备和消费终端制造等领域均位居全国前列。可以说,深圳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且强劲的数字创意产业链,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成绩背后也存在一些挑战。深圳数字创意产业虽规模领先,但也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内容原创能力相对不足,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创新性平台数量偏少,基础研究能力偏弱等。同时,其他省市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吸引优质资源,深圳的优势正在受到竞争冲击。在此背景下,深圳亟需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巩固数字创意产业的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今年5月,广东省率先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包”,提出涵盖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电竞、网络视听六大领域的87条政策措施,全力激活文化产业潜力。这一“四梁八柱”性质的重磅文件,为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回应,深圳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于2025年8月正式印发了《深圳市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十六条”政策)(公众号私信发关键词:【深圳数字创意产业措施】获取政策全文文档),这是深圳基于自身科技创新基因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土壤,系统性推进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旨在以“真金白银”的扶持和精准有力的政策,围绕核心技术突破、重点产业壮大、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发力,推动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数字创意产业创新之都。
作为从业者的你,该如何抓住这波政策红利?以下是三川汇文化科技对这一政策进行的深度解读。
新出台的“十六条”政策内容丰富,亮点纷呈。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数字创意核心技术研发: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AR)、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加速向文化创意领域渗透,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政策将技术创新放在首位,鼓励AI与数字创意融合创新,支持前沿技术研发应用。例如,鼓励开发AI影视动漫工具平台、AI设计制作软件、国产游戏引擎等,对企业发放普惠“训力券”“语料券”降低研发成本。支持建设数字创意实验室和企业创新中心,对行业领先的数字技术应用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创意重点产业:针对游戏、影视动漫、微短剧、演出、科幻等深圳优势和潜力领域,制定专项扶持措施。如支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3A游戏、精品游戏、功能游戏、电竞游戏等开发,对达到规模且社会效益好的游戏产品最高资助1000万元;扶持主旋律、正能量的重大题材影视动漫创作,最高资助2000万元;鼓励微短剧精品化和出海,对优秀微短剧作品最高资助300万元;支持举办大型演出和高品质音乐会,每场最高资助60万元;打造科幻产业高地,支持科幻影视、科幻动漫、科幻游戏、潮玩等特色产品,在本政策资助标准上额外增加不超过50%的金额。
三是促进业态融合创新:数字创意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能够与众多传统产业和新兴领域融合,催生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圳“十六条”特别强调了“数字创意+”行动,推动数字创意与文化传承、文旅消费、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教育娱乐等领域深度融合。例如,数字创意与文旅融合,可以打造沉浸式的主题公园、数字博物馆、虚拟旅游等新业态;与教育融合,可以开发互动性强的数字教育产品和在线课程;与医疗融合,可以探索数字医疗可视化、健康科普动漫等新应用。这些跨界融合将拓展数字创意产业的边界,创造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政策明确大力发展沉浸式、互动式体验经济等文化新消费业态,对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新型业态企业和融合示范项目,分档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四是构建数字创意产业创新生态:实施“首发经济”奖励,鼓励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首发首秀,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项目最高资助100万元。支持文化IP的创作与授权开发,对优秀IP运营项目最高资助100万元。在人才方面,政策同样释放出强烈信号:深圳求贤若渴,将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创意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政策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数字创意产业紧缺人才的认定标准,加大对资深作家、编剧、导演、游戏制作人、AI辅助创作专家、虚拟引擎工程师、VR/AR交互设计师等高精尖人才在住房、创业等方面的保障力度。这意味着未来符合条件的数字创意人才有望享受深圳的人才房、创业资助等优惠政策,在深圳安心发展。再如,政策支持设立数字创意产业服务机构,对提供资源对接、技术服务、项目孵化、研究分析等专业性公共服务的机构,按照不超过投入的30%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资助。
上述举措涵盖了从技术、内容到市场、人才的全链条,政策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深圳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诚意。
接下来,三川汇文化科技将对其中的重点领域和亮点措施逐一深入解读,并结合具体数据和案例,看看这些政策将如何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深圳是中国游戏产业的重镇,孕育了腾讯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游戏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游戏产业营收占全国份额超过50%,稳居全国龙头地位。深圳游戏企业的海外收入更是占到全国近八成,成为中国游戏出海的核心引擎。然而,深圳并不满足于规模优势,更追求“高精尖”的发展方向。此次政策明确提出要“提升游戏创新水平”,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具体来看,政策支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3A游戏(即高投入、高质量、高文化内涵的大作)、精品游戏、功能游戏、电子竞技游戏等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对达到一定规模、社会效益和传播效果较好的游戏产品,按不超过实际投入的30%给予资助,最高可达1000万元。这一资助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大手笔”,将极大激励企业投入精品游戏研发。同时,政策对开发并上线鸿蒙原生应用的游戏,额外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鼓励游戏企业拥抱国产操作系统生态。此外,在电竞赛事方面,政策支持举办国际国内知名游戏赛事和活动,按投入的30%资助,最高500万元,助力深圳打造“国际电竞之都”。
这些措施瞄准了深圳游戏产业由“量”向“质”跃升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资金扶持降低精品游戏开发风险,推动企业敢于投入制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3A大作,提升深圳游戏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支持电竞赛事和游戏出海,巩固深圳作为全国游戏产业中心的地位。例如,腾讯作为深圳游戏龙头,近年来在全球市场频频发力,其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已占公司游戏总收入的三成。在政策利好下,深圳有望涌现更多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样风靡全球的现象级游戏产品,实现从“游戏大市”向“游戏强市”的转变。
深圳的动漫产业起步较早,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一批优秀企业。近年来,深圳动漫产业在内容原创和科技应用方面均取得突破。华强方特公司打造的“熊出没”系列动画电影,已成为中国动漫的常青IP。熊出没系列从2014年的首部电影至今,已陪伴无数家庭走过11年,累计票房数十亿元,成为深圳动漫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亮丽名片。
为进一步推动动漫产业提质升级,深圳“十六条”政策提出要“打造影视动漫精品”。一方面,加大对优秀原创动漫作品的扶持力度,鼓励主旋律、正能量、具有重大或特色题材的动漫创作,对优秀的动漫剧本和作品给予分档资助,最高可达2000万元。这一资助力度在全国动漫领域极为少见,将极大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有望产出更多现象级的动漫精品。另一方面,政策支持影视动漫制作技术的创新,如鼓励虚拟拍摄、数字特效等前沿技术在动漫生产中的应用,提升作品的视听质量和制作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动漫产业的科技赋能方面独具优势。例如,总部位于深圳南山的丝路视觉公司,通过云端渲染技术大幅提升动画制作效率,使原本每帧超过72小时的渲染时间缩短到可快速完成。又如,深圳的一些动画企业利用AI辅助进行原画和特效制作,提高了产能和创意表现。政策中提到的支持国产游戏引擎研发、发放“训力券”“语料券”等举措,同样适用于动漫领域,将帮助企业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深圳动漫有望实现“内容+科技”双轮腾飞:一方面产出更多像“熊出没”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原创IP,另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保持产业的领先竞争力。
深圳的影视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聚集了大量影视制作、发行及相关企业。据统计,目前深圳有上万家影视及相关企业,建成了一批影视产业园区和拍摄基地,基本形成从剧本创作、投资、拍摄、制作到发行的全产业链条。特别是在网络影视方面,深圳企业表现突出,涌现出企鹅影视、腾讯视频等龙头平台,以及众多中小影视制作公司。
针对影视产业,“十六条”政策突出“精品化”导向和产业链支持两方面。首先,在内容创作上,政策大力扶持主旋律、正能量、重大题材和特色题材的影视精品生产。对优秀的影视剧本、影视动漫作品、小成本电影、超高清视频、VR/AR视频、全息视频等内容产品,综合考虑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和市场反响,给予分档资助,最高可达2000万元。这一资助标准在全国影视扶持政策中名列前茅,体现了深圳对打造“现象级”影视作品的决心。
其次,在产业配套上,政策鼓励影视剧组来深圳拍摄,对在深拍摄费用超过100万元、且能展示深圳城市形象、促进旅游推广的优秀影视项目,按实际支出的30%给予资助,最高500万元。同时,支持新建数字影棚等基础设施,按投入的10%资助,最高1000万元。这些措施将完善深圳影视拍摄制作的硬件环境,吸引更多优质剧组和项目落户深圳。
深圳在影视科技方面也走在前列。不少深圳企业参与了国产科幻大片的制作,如在《流浪地球2》中有多家深圳公司承担了特效、道具、机器人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支持。这体现了深圳“科技+影视”的融合实力。此次政策支持虚拟拍摄、XR扩展现实等技术研发,正是顺应了影视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红利释放,深圳有望产出更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影视精品,同时打造完善的影视产业生态,助力深圳从“影视重镇”迈向“影视高地”。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业态在国内蓬勃兴起。这种时长几分钟、节奏明快、互动性强的短剧形式,深受年轻网民喜爱,市场规模快速攀升。面对这一千亿级蓝海,深圳敏锐布局,积极抢占微短剧产业的风口。
目前,深圳已有数百家企业涉足微短剧领域,包括腾讯、冰川网络、迅雷、宜搜科技、雷霆信息、掌阅动漫、枫叶互动、大视界、沅禾影业等知名公司。深圳的微短剧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活跃,还积极“出海”,拓展海外市场。为进一步推动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在“十六条”政策中单列一条,提出要“推进微短剧精品化”。
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微短剧成为传播主流价值、展示城市形象、深化国际传播的新载体,支持微短剧出海拓展国际市场;对内容质量高、市场反响好的微短剧作品,按投入的30%给予资助,最高300万元;支持微短剧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版权交易和经纪代理服务,提升多语种译制能力,加快新技术融合应用等,对相关项目按投入的30%资助,最高200万元。
这些举措涵盖了微短剧创作生产、发行运营、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全链条。通过资金扶持和平台建设,深圳力图打造微短剧产业高地和微短剧出海基地。例如,政策鼓励企业提高微短剧的内容品质和制作水准,推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精品短剧;同时支持搭建版权交易平台和译制中心,帮助深圳的优秀短剧走向海外市场。可以预见,在政策东风下,深圳有望诞生更多现象级微短剧IP,引领国内微短剧创作潮流,并在全球新媒体内容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演出市场是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戏剧、舞蹈、综艺等现场表演业态。深圳作为现代化大都市,近年来演出市场日趋繁荣,但也面临审批管理、场地供给等方面的制约。此次“十六条”政策针对演出产业提出了“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举措,意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湾区演艺新名片。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演出服务效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的可售票数量限制。这将方便更多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在深圳举办,满足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支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搭建大湾区演出票务平台,实现湾区演出资源的互联共享,并根据平台规模和效益给予不超过投入50%、最高500万元的资助。这一举措有望解决演出票务信息不透明、跨城市购票不便等问题,提升湾区演出市场的整体运营水平。
此外,政策支持打造一批演艺新空间和舞台艺术精品,如小剧场、沉浸式演出空间等,对经认定且达到一定演出场次和观演规模的新空间及舞台艺术作品,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鼓励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和高品质音乐会,对每场符合条件的演出根据规模和影响力给予最高60万元资助,同一主办方每年资助上限200万元。这些资金支持将直接降低演出活动的成本压力,吸引更多优质演出项目落地深圳。
通过软硬件并举的扶持,深圳希望把演出市场培育成城市文化的新亮点。一方面,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深圳可以联动广州、香港等地的演艺资源,打造湾区演出共同体;另一方面,通过放宽政策和资金扶持,让更多国际国内知名演出团体愿意来深圳办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可以预见,未来深圳的演唱会、音乐节将更加频繁,演艺新空间不断涌现,演出市场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局面。
科幻产业是数字创意领域中极具想象力和发展潜力的板块,涵盖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动漫、科幻主题公园等多个方面。深圳作为科技之城,拥有发展科幻产业的独特优势:既有人工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基础,又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近年来,深圳在科幻领域动作频频,举办了中国科幻大会等活动,科幻作家和爱好者群体不断壮大。《2019中国城市科幻指数报告》将深圳列为全国第三大“科幻城市”,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更是看好深圳,称其“最具创新色彩,是一座具有科幻色彩、未来感的城市”,预言深圳将很快成为“中国的科幻之城”。
为将这一潜力转化为现实,深圳在“十六条”政策中专门提出要“打造科幻产业创新高地”。政策强调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幻创意双向赋能,支持打造高品质的科幻电影、科幻动漫、科幻游戏、科幻剧目以及科幻潮玩等特色产品。在现有对影视、游戏、动漫等资助标准的基础上,对科幻类项目额外增加不超过50%的资助金额。例如,一部优秀科幻电影在享受常规影视资助的同时,还可再获得最高相当于原资助额50%的额外资金支持,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科幻内容创作的积极性。此外,政策支持科幻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建设科幻创作和出版基地、国际交流基地,对促进科幻研发创新、孵化加速、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活动,按投入的30%给予资助,最高300万元。
这些措施表明深圳正举全市之力培育科幻产业这一未来产业。通过资金倾斜和平台建设,深圳希望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幻创意人才和项目汇聚于此,形成科幻内容创作、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的完整生态。事实上,深圳已有成功先例:华强方特公司将科幻元素融入主题公园和动漫产品,打造了方特科幻乐园和《熊出没》等IP,实现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再如,深圳企业参与制作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系列,不仅票房口碑双丰收,也彰显了深圳在科幻影视工业方面的实力。可以预见,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深圳有望诞生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幻IP和作品,“中国科幻之都”的称号将实至名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以“十六条”政策为抓手,正式吹响了向数字创意产业更高峰进军的号角。这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力度、有温度,更体现了深圳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把握和长远谋划。通过技术赋能、内容提质、生态优化、人才支撑,深圳正力图打造一个技术领先、内容繁荣、产业协同、生态完善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新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深圳有望涌现出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创意企业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