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vll(商务有限公司)官网-追求健康,你我一起成长

彩神vll数智时代非遗主题IP活化路径探索与对外传播的思考-彩神vll(商务有限公司)
彩神vll数智时代非遗主题IP活化路径探索与对外传播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30 09:47:18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引领下,非遗保护与传承也在以崭新的面貌推动不同群体间文化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的构建,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成为研究关注的方向。本文聚焦非遗文化和潮玩文化的结合,在分析非遗主题IP学术研究现状和非遗文化进行潮玩化IP打造可行性的基础上,参照现有研究中非遗IP传承与活化基因路径相关理论模型,运用文化基因理论,加入潮玩文化元素,从跨界合作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潮玩文化为活化因子的非遗IP活化基因路径转换模型。针对非遗IP化的过程,提出了非遗基因提取、融入潮玩文化的非遗基因路径转换、融合打造独特内容力三个阶段的活化路径,推动非遗IP的年轻化转型,也为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引领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民族之魂,也是我们文化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构建的基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日益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生态发展的主力军,而非遗主题IP的文化延伸品也日益发展成为引领社会热点的文化消费新趋向。如何使非遗主题IP以更具活力的形式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特别是在当代青年群体中进行传播,成为当前我国推进非遗保护与活化工作的新问题。作为潮流文化代表之一,潮玩文化已经逐渐揽聚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iiMedia的统计报告表明,95后即Z世代是中国潮玩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潮玩的核心特质是原创IP[2]。潮玩文化以独特的IP内涵、突出的IP文化价值承载、多元化的内容传播和创意形式掌握着流量密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将非遗文化IP和潮流玩具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在年轻人中推广非遗文化,并通过这种形式更好地向海外传播。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为内容所有权,即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智力劳动成果的专属权益[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IP的定义也出现了相应的外延改变,可以意指为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和“潜在资产”。非遗项目具有文化性、历史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库,进行IP化打造具有天然优势。非遗主题IP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或元素创作的作品,通过整合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艺术形式,以数字化、虚拟化等方式进行创新表达和传播[4]。非遗主题IP的创作,不仅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有良好的作用,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逐渐成为非遗文化活化的新方式。2016年,“潮小粤”这一通过提取岭南粤剧元素创作的原创IP开创了非遗IP传播模式的先河,广东针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狮舞”创造了非遗主题IP形象——飞飞与醒醒,宁波奉化区非遗中心依托当地“布袋和尚”民间传说,创新打造了“奉小布”非遗主题IP。

  潮玩,是指拥有独特IP和潮流属性的玩具,也被称为艺术玩具或设计师玩具[5],目前发展出了艺术玩具、盲盒公仔、手办模型和球形关节人偶四种类型。潮玩的个性化、收藏性、艺术性和社交性特点,即满足了广大年轻群体对“萌文化”的喜爱以及他们对个性表达与艺术审美的要求,也体现出了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消费意识升级的重要体现之一。

  彩神vll如何保障用户数据隐私

  潮玩因其独特的创意设计、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具有收藏价值属性,吸引了众多奔走在时尚前沿的“弄潮儿”。当代年轻人既是潮玩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二次创作和传播成为非遗主题IP产品设计的先行者。因此用新型的潮玩文化风格打造非遗主题IP,从双方身上去寻找映射,进行深度的融合,将能够打造出具有品牌属性和文化后继力的“非遗潮玩”,为非遗主题IP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也能使潮玩跳出发展困境。

  当前潮玩设计存在两个显著局限:其一,潮玩虽会进行主题性设计,强调系列产品与主题间连续性,但不同主题系列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文化逻辑关联;其二,在材质选择上相对单一。我国非遗文化恰好能弥补潮玩设计的这些不足:一方面,非遗体系包含众多主题鲜明、脉络清晰的文化谱系,可为潮玩提供系统化的创作母题,能够使其原本分散的系列主题统一整合在中国非遗文化范畴之下;另一方面,我国非遗项目的造物形式丰富,从传统材料到工艺手法都极具多样性。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潮玩设计的创意边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非遗文化的多样性,构建起多感官体验的文化传播新模式,在保持潮玩时尚基因的同时,深度激活了非遗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非遗潮玩”是指将潮玩文化元素融入非遗文创作品设计过程当中,形成具有潮玩风格的非遗文创作品,是一种非遗文化新姿态。潮玩区别于其他玩具的鲜明特点是集换式体验和强社交互动性。玩家的潮玩可用于自己的收藏也可用于款式交换和交易,有相同爱好的玩家会形成一个圈子,为此也催生出了许多社交互动平台。如果将潮玩文化集换式体验和社交互动性强的特点,融入到非遗主题IP的发展中去,将能够增强非遗主题IP的社交互动性,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群体参与,使得非遗主题IP和其衍生品能够迅速流行起来。

  潮玩来自艺术家与设计师们的创作,本身就具有艺术属性,并能以产品的形态加以销售且物美价廉,拉近了人们心中与艺术的距离。而非遗文化大多属艺术领域,两者融合将可以有效吸取双方的优点,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又能提高维护和弘扬非遗文化的意识。非遗文化因其稀有珍贵,也具备收藏价值,使得基于非遗文化创作的非遗IP具备收藏属性,二者相结合将能融合双方的收藏属性优势,吸引人们的关注、购买与收藏。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运用,使其成为一种活态的传承。为此,非遗IP的相关研究已逐步引起学界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上以“非遗IP”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126篇文章,研究数量整体呈上升状态,2021 年之后研究数量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

  非遗IP研究范围愈加广泛,非遗IP的主要研究目的大多是围绕如何打造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非遗主题IP展开,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一是从宏观层面整体性展开,着重集中在非遗IP年轻化的研究。张召林(2020)认为要想使得非遗主题IP年轻化发展,需结合互联网新技术和年轻受众的消费习惯和审美趋势,探索非遗主题IP与当代年轻受众间能够形成共生互动关系的新路径。二是从微观层面各个角度展开。在文化产业角度上,徐同磊、徐隆(2019)在生产性保护方式上结合互联网思维和产业运营理念,从非遗数字化、非遗艺术多样化开发等角度研究非遗主题IP产业链;张文潇(2020)从传播角度出发,研究借助新时代的消费文化,如何进行非遗主题IP的传播策略布局;在非遗资源挖掘与转化的研究方面,张召林认为从非遗到非遗主题IP的基因转换,主要是由视觉与精神基因两种方式所完成的,付玙璠、邵璐(2021)则在视觉和精神两大转换的基础上增加了互动基因;王先昌(2024)认为非遗IP的构建需要从文化母体、形象符号、“人设”、故事等 4 个因素去考虑;张萍萍(2025)认为非遗IP应该从内容建设、特色开发、深度传播、技术赋能四个方面入手建构赋能路径;此外,也有学者从非遗IP跨界合作的角度进行初探,樊传果(2022)探析了非遗IP的跨界营销传播,景蕾蕾(2022)进行苏南泥塑 IP 的跨界创新研究。

  通过系统梳理非遗主题IP相关文献发现,随着数字文化时代的到来,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以IP形象设计为核心、打造现代化非遗主题IP是实现非遗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也可以从中看出,虽然非遗主题IP研究的范围愈发广泛,但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大多文献集中于个案分析,缺乏普适性方法论,且多聚焦于特定维度的策略性分析,对非遗主题IP的整体性构建路径探讨不足,也缺乏从“生产—传播—互动效果”的链条式归纳,对非遗IP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探索也亟待深化。

  基于以上的发现,本文旨在构建一个系统化、可操作的非遗主题IP开发理论框架,重点解决三个维度的关键问题:在文化解码维度,着力建立非遗文化基因的科学提取体系,突破当前非遗IP设计中文化表达表层化的困境;在代际传播维度,通过引入潮玩文化作为活化因子探索非遗文化基因向现代IP转化的有效路径,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代际鸿沟,提升非遗IP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在传播维度上,创新非遗IP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强化其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效能,为非遗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现有的相关研究。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其将文化基因表述为“meme(模因)”[6],文化基因如同生物学遗传基因一样具有复制、传播和变异的功能,同属于“复制因子”[7]。非遗文化基因可以定义为在特定空间内产生,依靠文化共同体成员在传承中实现复制、传递、转录和翻译的口头传统、技艺技能和观念意识的文化符号[8]。借鉴生物学中的“逆转录提取法”,将已有的非遗文化看作蛋白质,经过抽象分析,把非遗文化元素视为 RNA 提取,再经过浓缩凝练,获得最终的非遗文化基因。在非遗文化基因中加入现代设计思维、艺术表现形式等活化因子进行重新诠释,使非遗主题IP兼具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呈现出全新姿态,重新焕发活力。

  因此本研究基于文化基因理论,借鉴文创设计的过程作为非遗IP化路径,创新性地引入潮玩文化作为活化因子,运用逆转录提取法和文化基因转译方法构建非遗主题IP基因转换模型,提出了非遗文化基因提取、融入潮玩文化的非遗基因路径转换、融合打造独特内容力三个阶段的活化路径。

  非遗文化基因是标识非遗特征的核心要素,是非遗文化最核心的特质。对非遗基因进行分解与提取,有助于厘清各种非遗元素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清晰认识到蕴含在其中的特色非遗基因,为非遗基因路径转换储备基因库。黄永林(2024)认为非遗文化基因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在此基础上学者张召林2020年提出了非遗 IP 传承活化基因路径转换理论模型,认为非遗IP化转换最关键的部分是视觉和精神基因[9]。付玙璠、邵璐认为要让非遗主题实现IP化还应该具备社群化参与的互动基因[10]。视觉基因是指肉眼能观察到有形的、物质的东西,如形态、结构、色彩、质地、纹样等显性基因,提取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基因能使得设计对象在视觉形态上传达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精神基因是指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内容,如故事、精神以及文化内涵等隐性基因,是非遗文化的内核所在,提取精神基因能提升设计对象在精神内涵上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借助人与非遗的互动来增强人们对非遗意义的理解,促进非遗的世代传承[11]。因此本研究沿用学者们的提法,将视觉基因、精神基因和互动基因三个方面作为非遗基因提取阶段的要素。

  彩神vll如何保障用户数据隐私

  学者方新(2020)提出非物质文化基因转译路径,认为非遗文化基因转译应该运用模拟、简化方式进行客观再现和运用象征、隐喻方式进行主观再现。学者刘洋、赵爽2021年提出了以潮流文化元素梳理文创产品设计,在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搭载潮流文化构建对应的视觉设计元素体系的基本构架[12]。作为潮流文化的一部分,潮玩文化与潮流文化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参照学者的研究体系框架,以客观再现和主观再现为非遗文化基因转译方式,对前一阶段提取的非遗文化基因进行“潮玩”文化思维的整理与提炼,通过“设计元素提取与重构”“背景内涵深化”“体验感知”对视觉基因、精神基因、互动基因进行“潮玩化”转化。

  IP源于文化内容,而内容能力的强弱成为决定其能否成为超级 IP 的关键因素。内容力,是指原创内容的差异化能力,可持续创作能力,传播转化能力和扩大社会影响的能力[13]。成为超级IP除了具备吸引大众的内容特征与个性特点之外,还应该具备在数字传播环境下的扩展转换性和识别性。同时,独特的内容力也是支持非遗IP整体健康发展的内推动力,为此本研究提出了融合打造独特内容力阶段,对经过潮玩文化活化因子转换之后的非遗基因进行内容力的整合,通过独特内容力的持续表达来实现非遗主题IP活化。

  运用逆转录提取法作为非遗文化基因提取的方法论,将文化基因的提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需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特定非遗项目,系统地开展历史发展脉络、文化价值内涵和艺术表现特征的深度研究,构建多维度的非遗文化基因库。第二步,将文化基因分为视觉、精神、互动基因三大类。视觉基因的创造性提取要聚焦非遗项目中最具辨识度的视觉表征元素,包括独特的工艺技法、标志性的色彩体系、典型的造型语言、特殊的材质肌理以及富有象征意义的装饰细节等。以广西壮锦为例,其灵动活泼的构图、严谨精巧的结构、明快艳丽的色彩,完美展现了壮族人民开朗豪迈的民族性格,这些鲜明的视觉基因可以在保持本真性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演绎;精神基因的深度提炼需要深入挖掘非遗项目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特质、核心价值和审美意蕴等,提炼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情感共鸣力的精神标识。如中国剪纸艺术,独特的视觉形式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伦理观念、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将这些精神基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可创造出既传承文化精髓又契合现代审美取向的创意文化衍生品;随着移动网络和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更多的用户选择通过社交网络推荐来获取信息,非遗文化传播也应该转变成全接触点的互动性传播。非遗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互动基因,可以通过技艺教育、操作体验、作品展览、创意比赛等方式实现线下互动基因的提取;同时,可利用网络社群交流、互动游戏体验等方式实现线上互动基因的提取。最后,筛选出兼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和高频次特征的文化基因样本,系统构建完整的非遗文化基因库。

  潮玩文化之所以能赢得年轻群体的广泛喜爱,关键在于其成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萌酷美学”体系——通过夸张的造型比例、生动的微表情设计、明快活泼的撞色搭配,完美契合了年轻群体的审美偏好。基于这一审美特征,我们可以将非遗基因库中提取的视觉元素与潮玩设计理念进行创新性融合。通过对非遗视觉文化基因进行“潮玩化”重构:解构重组传统视觉元素,采用“大眼萌化”“Q版重构”等设计手法,在保留非遗核心识别特征的基础上增强亲和力;采用高饱和度的流行色系重构传统色彩体系;开发“新材质矩阵”,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质感,如将漆艺与亚克力、刺绣与荧光纱线进行跨界组合;通过微表情、动态pose等细节设计强化情感传达。例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将军俑燕尾长冠为符号特征打造兵马俑IP“秦风小将”、西安博物院以唐代仕女的双环髻和圆润体态为符号特征打造IP“唐小西”。将文化象征符号融入非遗主题IP设计,在保留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潮玩风格构建视觉转换体系,打造“非遗+可爱”“非遗+潮流”等创新表达,实现非遗文化元素的现代化视觉呈现。

  实现非遗主题IP与潮玩文化的情感共振,关键在于构建二者的精神联结桥梁。这一转换过程需要三个层次精准实施:在精神内核转换层次,运用“萌系美学”解构非遗的庄严感,将严肃的图腾符号转化为拟人化形象;采用情感留白手法,在设计中保留可引发想象的叙事空间;注入适度幽默元素,通过反差萌展现文化亲和力;保留适度的文化叛逆性,制造具有话题性的设计冲突点。在情感共鸣维度,通过“双维筛选矩阵”横向分析潮玩情感触点、纵向梳理非遗精神谱系,发掘对自由的向往、自我表达需求等普世价值;开发“情感映射工具”,将传统价值观转化为当代情感表达。在IP人格化维度,构建完整的“文化角色设定”,设计从浅层娱乐到深度体验的多层次交互系统,打造支持用户共创的开放式文化场域,赋予IP独特性格与成长故事。这种系统化运作最终使非遗主题IP既保持文化厚重感,又具备潮玩感染力,并有着内涵深刻的背景。

  潮玩文化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参与式体验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收藏娱乐性、审美教育性和社交互动性。要实现非遗主题IP的互动基因转换,需要构建“双向解码一再编码”机制,即以参与式体验为核心,通过系统挖掘非遗文化基因与潮玩体验维度的契合点,实现从传统文化元素到现代消费体验的精准转换。实施非遗的互动基因和潮玩互动形式转换方式,可以将非遗的制作流程转化为潮玩的拼装乐趣,将非遗的使用仪式变成潮玩互动的游戏规则,也可用UGC激励,预留用户创作接口。这种创新转化不仅能强化非遗IP的互动体验属性,更能有效突破核心用户圈层,吸引更广泛的兴趣群体。

  独特、差异化、高辨识度的内容力不仅是非遗主题IP研发、推广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支撑非遗主题IP整体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对于非遗主题IP而言,挖掘文化精神,深耕内容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路径。

  IP作为内容所有权的表达,原创性和价值性是其存在的意义,也是IP的打造基础。非遗文化背后存在着丰富的内容价值和文化符号,是IP原创性和价值性开发的天然培养皿。三星堆博物院创新融合潮玩文化推出“祈福神官”系列盲盒,其设计灵感正是源自该遗址考古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平头金面人像等珍贵文物原型,并通过情景再现方式还原了古代古蜀文明中祈福祭祀的场面。这样设计出的盲盒作品既保留了文物特征,又能体现潮玩文化中“萌化”元素,具有高度聚合的可辨识度和稀缺性价值,能够与其他IP及其衍生品区分。

  日常社交传播构成了IP内容扩散的重要传播路径。将非遗项目中操作、技艺、行为等互动基因融入到潮玩设计当中,能够增强潮玩非遗主题IP的娱乐互动体验。潮玩的品牌展览和设店选址会首要选择人流量聚集的地方,成为了推广艺术的绝佳平台,也能够成为推广非遗文化的平台。潮玩集换式体验和强社交互动性是潮玩文化区别于其他流行文化的特点之一。将潮玩文化的特质融入非遗互动基因中,进行游戏化和体验化设计,能够使非遗主题IP更具可扩展性。

  非遗文化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承下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蕴含着大众丰富的情感寄托。通过这种文化认同所形成的非遗主题IP,能够让大众产生情感的共振和共鸣。潮玩文化真正价值是精神核心,情感“留白”式设计能够与消费者的主观意识相连,潮玩的情绪特征会随着消费者的情感认知而变化,因此能够建立感情互诉,成为了消费者的精神寄托。潮玩非遗主题IP融入非遗和潮玩两类不同“族群”文化,使非遗主题IP更具备可连接性和温度,能够产生高强度的情感黏合并进行圈层化表达,深入到族群生态中与受众进行线形与神聚合是潮玩非遗主题IP视觉形象开发的重心

  “形”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神”是主观内在的精神意识,形神聚合是融合表里、贯通内外的整体性精神形态。每个非遗项目都有强大而又独特的视觉符号和精神内涵,形与神的聚合是将视觉和精神元素进行整合提取的结果。融合了潮玩文化的非遗主题IP经过基因提取与活化转换,具备了形神聚合的能力,能将IP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精神进行深度的匹配,使其具有“精气神”。

  非遗主题IP具有强大的天然基因和良好的市场发展趋势,能够适配当前潮流文化的消费特点。与潮玩文化有机融合,既能让非遗主题IP的活化找到新的突破口,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承非遗文化,又能让潮玩设计拥有不竭的文化后继力量,形成带有中国文化自信和非遗文化特色的“非遗潮玩”。

  潮流玩具发源于中国香港地区,在日本、美国及东盟国家均形成了非常浓厚的潮玩文化氛围。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共享文化符号与意义系统,最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文化现象的受众总是要通过自己的经验世界重新认识这种文化的意义[14]。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我国非遗文化要想成为对外传播并且产生积极影响的文化符号,就需要实现古今跨接、区域跨接和产业跨接。结合了潮玩文化的非遗主题IP,运用跨界合作的方式,以潮玩文化为纽带,寻找与全世界年轻群体交流的文化共鸣点,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喜爱潮玩的年轻群体的关注。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认知世界,通过自身感兴趣的角度去认识我国非遗文化并了解它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中国非遗海外传播注入新活力。同时也为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海外受众基础,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过来、走出去、火起来。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国家形象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的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XJA860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