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经济“半年报”正在密集发布。新消费亮点频现、新产业加速成长、新动能澎湃迸发……多个维度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含新量”日益增长、创新脉动愈发强劲,而这正在筑牢中国经济的信心之基。
从电影《哪吒2》票房破纪录,到潮流玩具Labubu掀起抢购潮;从年初冰雪经济“燃”起冷资源,到年中清凉经济“热”出新高度;从“村晚”带火乡村文旅,到“苏超”撬动票根经济……上半年不断涌现的新消费亮点,显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4%,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基于京东大数据分析,中国消费市场出现了健康消费、国产品牌消费和老年人消费崛起等趋势。不少企业因时而动,在细分领域创新消费模式和产品,探寻消费增长新空间。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呈现养老服务不断丰富、银发产品加速迭代、消费潜力巨大、数字化赋能等新亮点。其中,全国银发经济企业购进信息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16.9%;智慧养老技术服务、老年智能与可穿戴装备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7%、32.6%,显示出产业数字化蓄势待发。
此外,情绪消费正成为驱动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消费平台“什么值得买”联合值得买消费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兴趣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七成抽样人群愿意为快乐预留“消费弹性”,超两成为快乐任性买单,表明情绪价值已完成从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认知升级,价格锚点正在让位于情绪刚需。
即时零售快速扩容也在促进消费市场的增长。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即时零售业务快速增长。伴随京东、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等电商的加大投入,整个即时零售行业的市场容量也从5月份的日均约1亿单,迅速增加至目前的日均2亿单。北京卓鹏战略咨询机构联合创始人郭宏利认为,生鲜、药品、日用品等高频刚需品类的线上即时化比例正在飞速增长,当用户的习惯已经养成,“万物到家”成为常态,其释放出的消费能量将是指数级的。
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上线天用户破亿、人形机器人中标1.24亿元大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同比增长超40%……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半年捷报频传,显示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动力正加速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不久前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433款人工智能大模型完成备案,上线万。
“全球范围内,中国在5G商业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突破不仅优化了现有服务,还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总裁斯寒认为,凭借部署规模和推进速度的优势,中国正通过5G技术驱动产业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天眼查数据显示,在八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中,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成立企业数量超145万家,同比增长8.7%;人形机器人新成立企业数量达90461家,同比增长46.4%;民用航空新成立企业数量为19938家,同比大增103.6%。
在智能制造浪潮与前沿科技突破的双重驱动下,新产业的加速崛起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高光图景。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98.1%,增速遥遥领先。这反映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随着智能化转型加速,相关研发、制造、应用端人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成为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上半年5.3%的GDP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多个数据显示,新动能正在加快积聚,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大韧性。
我国创新能力正在持续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再创新高。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2025科研领导者榜单显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并仍在迅速扩大领先优势。2025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中有6家中国企业入选,腾讯、华为双双进入前十强,其中华为从2015年以来一直在榜。
创新动能正在加速释放。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工业园区生产热度指数平稳上行,二季度同比增长21.2%,上半年同比增长15.8%,生产活力维持在高位。二季度初创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经营活力指数同比分别增长38.3%、28.2%,上半年这一指数则分别增长29.8%、24.0%,增速维持高位,反映了初创型与创新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活力迸发。
“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正在增强,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和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门类独特优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以及未来产业布局深耕,正在扎实推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认为。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宫超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整体优秀。尤其是面对外部严峻、不确定的大环境,能够交出5.3%的成绩单,来之不易。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韧性大、活力强,具有强大的内生性动力。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以工业立国,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数据表现要明显优于此前三年同期。这意味着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地位稳固,工业竞争力强劲。